English | 简体中文

你在这里

综合新闻

基于LAMOST数据对玫瑰星云的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生张藜月在武朝剑副研究员、方玄研究员的指导下,使用LAMOST中分辨率光谱巡天(LAMOST MRS-N)获取的光谱数据,首次提供了整个玫瑰星云天区的光谱参数表,光谱空间采样率可达0.5’×0.5’,并对玫瑰星云在二维方向上的气体分布、动力学信息等进行了分析。这一成果已被国际著名天文学期刊《Astronomical Journal》接收。

玫瑰星云(Rosette Nebula, NGC 2237-39, Caldwell 49),位于麒麟座附近,是银河系内最著名的HII区之一。玫瑰星云具有显著的环形结构,角直径大约1.75°,距离地球约1.55 kpc。玫瑰星云的激发源是位于环形结构中心的年轻疏散星团NGC 2244,由数个OB型星组成。在玫瑰星云的东北方向,是著名的麒麟座超新星遗迹(Monoceros Loop, G205.5+0.5)。

LAMOST DR11数据集对全世界发布

按照国际天文界惯例及《LAMOST光谱巡天数据政策》,2025年9月底,包含LAMOST先导巡天及正式巡天前十一年的光谱数据——LAMOST DR11(v2.0版本)数据集对全世界发布,供全球天文学家使用。

DR11数据集获取于2011年10月-2023年6月,包含了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和中分辨率光谱数据两部分。DR11数据集(v2.0版本)共发布2508万条光谱,包括1193万条低分辨率光谱,1315万条中分辨率光谱,中低分辨率光谱均突破千万。此外,还发布了1049万组的恒星光谱参数星表。LAMOST继续保持发布光谱数和恒星参数星表总数国际第一的地位。

DR11(v2.0版本)数据量信息如下表: 

2025年度LAMOST用户培训会

为帮助更多天文工作者和学生利用LAMOST数据开展科研工作,促进数据开放共享和学术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科学产出,兹定于2025

北京时间3月14日,国际科学期刊《科学》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中国博士生张翔宇与其导师Gregory Green博士合作完成的一项重大成果。基于国家天文台建设运行的大科学装置LAMOST获取的银河系恒星的精确参数和恒星类型多样性,研究人员依托LAMOST数据训练的模型,结合Gaia卫星获取的数据,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亿星级消光数据库,发布了首幅覆盖全天的银河系三维尘埃消光规律图,首次实现了银河系三维尘埃分布与消光曲线的同步测绘,为天文观测提供了重要参考。新观测的消光分布特征挑战了传统的尘埃演化理论,这或许暗示着星际有机物的某种“生长”机制。

 

                图1 星际尘埃示意图,Credit: OPENVERSE

LAMOST助力在双星中发现遁形已久的小黑洞

北京时间910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一项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导的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以及欧空局的Gaia卫星数据,通过视向速度方法和天体测量方法,在双星系统中成功发现了一颗位于黑洞质量间隙的小质量黑洞。

近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大学

LAMOST实现光纤定位检测系统的升级改造并成功运行

LAMOST在国际上是首个将中国自主创新的分区并行可控光纤定位技术应用于大规模光谱巡天的望远镜,光纤定位技术也成为了

2024521日至2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主办的

页面

Subscribe to 综合新闻